党建军 赵海建 李明波 主持人:李明波

  本报国际问题资深编辑 北大三剑客

一名中国电焊工人正在工作。(资料图片)

  新闻背景

  据报道,济南有个村,一百多村民都移民澳大利亚了!凭什么?电气焊手艺!月入两三万元,住200多平方米的房子,屋外绿草如茵空气清新……山东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后楚庄有上百村民如今移民到澳大利亚。凭着过硬的电气焊手艺,总共201户的村庄有25户村民在澳大利亚“打洋工”,拿到了绿卡。此事随即引发热议。(博主备注: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,提示移友可以考虑学一门实用手艺,作为第二技能,成为技术移民备选B方案,详见:《OSTA国家职业资格证书--快速申请绿卡的利器》 //www.jack-liu.com/post-108.html    2011年有位女生就是看过此文受启发,在国内学习的面包糕点烘培技术,现已拿到绿卡。)

  党建军:这个消息提醒我们,所谓的技术移民其实不仅仅是高科技工作者的移民,我仔细查阅了澳大利亚最新技术移民的种类需求,不仅是电焊工,泥瓦匠、管道工、矿工都在“技术移民”的名单中。

  赵海建:为什么这些蓝领工种都在技术移民的名单中?最关键的是当地人嫌这些工作辛苦,不愿意做这种纯体力工作,所以产生这样的需求。

  党建军:这种移民方式比某些非法的偷渡移民强太多了,虽然从事的工作相差不多。这不仅意味着你不必在黑暗中生活,也意味着你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和更高的收入。

  技术工人要吃苦,你行吗

  李明波:这几天,国内很多网民都对这条消息表达了羡慕嫉妒恨,特别是一些白领和中产阶层好像都很眼红。

  赵海建:问题是,这些蓝领的工作白领们有能力做吗?

  李明波:所以我一直认为,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移民。最适合移民的是两类人群:一是富豪阶层,二是低收入者。因为国外最缺的就是蓝领工人,只要肯吃苦,就能赚到更多的钱。最不适合移民的是白领和中产阶层,因为国外高福利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中低收入者。

  赵海建: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,本国的白领已经饱和,人家自然不想让你去抢夺他们的饭碗。

  李明波:很多人只看到了移民后的电焊工可以赚更多的钱,住更大的房子,开更好的车,甚至还有一个大泳池。但是你们有没有想到电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?比如说天气再热,电焊工也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,强光对眼睛的伤害也不能忽视。

  党建军:澳大利亚技术移民也是有严格的配额限制,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申请到。我们没必要过于政治化解读此事,这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理性需求。

  赵海建:是的,不光是澳大利亚,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也需要这些蓝领的外国工人。

  李明波:不过欧盟的这些蓝领工作,不适合中国人。根据欧盟劳工法,非欧盟的公民如果需要在欧盟国家工作,必须需要劳工证。我们知道,欧盟内部还有诸如罗马尼亚这样的经济落后国家,他们去英法等发达的欧盟国家从事蓝领工作,就不需要劳工证。

  赵海建:欧盟国家内部有申根协议,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。因此,欧盟内部的那些穷国就可以为欧盟富国提供足够的劳动力,富国也不必为蓝领工人提供额外的移民配额。

  李明波: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并不存在这样的劳工法,是蓝领移民理想的移民目的国。

  中产阶层不适合移民

  李明波:现在国内出现了一波移民潮,我觉得很多人决定移民的时候过于草率,并不能简单地为了移民而移民。

  赵海建:你必须要想清楚,你是否具备在国外谋生的手段。有相当多的中国人移民之后只能从事餐饮业。

  党建军:很多中产阶层或者高级知识分子移民之后,甚至会出现找不到工作,只能去刷盘子的悲惨经历。

  李明波:所以我坚持认为中产阶层不适合移民。第一代移民往往很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,他们会成为牺牲者。有些人觉得牺牲自己也无所谓,只要下一代能融入主流社会就好。但这个代价很可能比较大?

  千金在手,不如一技傍身

  党建军:我们国内的就业市场,一直存在歧视蓝领行业的潜规则,但从澳大利亚的技术移民看,这种歧视有些OUT了。

  赵海建:这也反映出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普遍紧缺的问题。其实,中国的劳务输出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。

  党建军:对,比如很多发达国家的护士行业都非常紧缺。

  李明波:国内长期以来存在歧视技术工人的现象,很多家人和学生都宁愿去读一个很差的专业、很差的本科院校,也不愿意去读职业技术学校。

  赵海建:现在“读书无用论”的观点又在社会上抬头,我认为读书是有用的,但是只有读对了书才行。

  李明波:今年国内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的“最难就业季”,但同时很多企业遭遇用工荒。大学毕业生的起薪,甚至已经不如技术工人。

  党建军:所以,我们古代哲人早就说过了,“千金在手,不如一技傍身”。

  李明波:对于山东济南的一些著名技工学校来说,这条新闻很有价值。

  赵海建:我担心的是,这早已存在的现象突然被这么热炒,会否是某些职业技术学校的软广告?

  李明波:这个消息最初的源头是《齐鲁晚报》,他们报道本地新闻的真实性应该有保证。

(来源:广州日报)